2007年10月的一天,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将两份2007年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大红证书送至我校科技处工作人员手中。这位老人就是我校植物科技学院75岁高龄的水稻遗传育种专家、退休教师彭仲明教授。
1954年,彭仲明从华中农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五十多年的风风雨雨过去了,彭仲明一直没离开过自己的母校,也没离开过自己热爱的教学、研究领域。多年来,他一直潜心研究水稻的遗传规律和新品种的培育,先后培育出在国内大面积推广应用的7833和华矮837等水稻品种。
1995年,彭老原本可以退休在家颐养天年,然而他舍不得就这样搁置苦心研究十几年的课题,仍然回到了工作岗位,学校的试验田里总会见到这位老人的身影。每天天刚亮,彭老就跑试验田去呆着,在早饭时间点回家,吃完饭后继续去试验田研究,晚上直到天黑透了才会回家。武汉的夏天异常炎热,彭老每天都要换三套衣服,每套衣服都沁透了汗水。
1999年的一天,彭老因为脑梗塞住进了医院。住院期间,家人、领导、同事都来劝他别再为科研的事继续劳累自己,但彭老是个劝不住的人,躺在病床上还指导着学生做好田间试验。出院回家后,大家知道按照彭老的性格定是放不下试验田的工作,于是就用放着小板凳的三轮车把他带去田里。而那次田间之行也让彭老丢失了实验记载本,这一直让他心疼不已。那次病后彭老行动不再灵活,平时在家拄着拐,而下田时,锄头便成了拐杖。
彭老在的生活中处处透露着他自己执著的科研精神,自家吃的蔬菜也成了研究对象。老伴带着嗔怪笑着说:“我们家老头什么时候都在搞研究,种些小菜也会研究出不同的品性,不过他种的都比外面买的好吃。”
颁奖辞:什么是老有所为?彭仲明以75岁的高龄作了生动的诠释。锄头为拐杖, 专注于田畴,酷暑严冬,稻菽飘香,他甘做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这位步履蹒跚的老人,却在科研的道路上迈着坚定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