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通社记者 李自河)本科攻读的是食品工程专业,硕士阶段攻读的是发酵工程专业,博士阶段研究的却是植物生化与分子生物学。生科院罗杰教授的每次专业选择都似乎都在“越界”。他却认为自己并没有脱离原有轨道:“我是一个‘每次迈半步,不完全脱离原来专业’的人。”
这个自我评价的注脚是,他把生命的过程分成一个一个的阶段,每个阶段的目标都很明确,逐步的向终极的目标迈进:本科阶段就对生命科学有浓厚兴趣,然后每次以原有的知识,向目标一步步迈进,最终进入到了现在的代谢组学领域。每个阶段都是不断坚持和重新选择的过程。
2002年,罗杰在华中科技大学获植物生化与分子生物学专业博士学位。2003年,他到英国JohnInnesCentre(JIC)做了一年访问学者研究,随后又在JIC代谢生物学系做了近4年的博士后合作研究。JIC在植物研究方面是欧洲的顶级实验室,而他博士后的合作人、现任PlantCell编委的CathieMartin教授是代谢组学领域的顶级专家之一。在那里,他开始了以拟南芥为材料的关于代谢组学的研究。
在出国时就抱定回国主意的罗杰心中早有打算,中国是个人口众多的国家,粮食始终是最主要的问题,罗杰希望通过在水稻代谢组学领域中的研究来为中国粮食安全保障尽一份力。2008年年底,他来到了由张启发院士领衔的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材料由拟南芥转到了水稻。
代谢组学在研究作物的抗干旱、抗盐碱等抗逆性方面有很大作用。与传统的毒性试验相结合,将代谢组学应用到“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研究中去,“作用会非常非常大”,将有利于推动转基因食品安全评价体系的建立,为转基因食品的投放市场作出贡献。转基因水稻商业化箭在弦上,罗杰的研究领域正是张启发团队所亟需的。
面对团队和学校期盼的目光,水稻这个全新的领域意味着罗杰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很多东西不懂,很多材料要重新做,只有靠大量的时间积累,靠辛勤的工作。没有节假日,无论上下班。每天清晨,罗杰就骑自行车来到实验室,做色谱、液相层析等试验,然后在下午六点过后,从实验室出去骑车去吃饭。迅速吃完饭后,他又骑着车,迎着初上的华灯,回到实验室继续做实验。这一泡就是一晚上,一般要到晚11点后才离开实验室。家人习惯了节假日罗杰不在家。2009年的国庆七天长假,前两天,他在家里陪家人看国庆阅兵,这个久违的假期让爱人很高兴。不过,到了第三天,家里再也找不到罗杰,他回到了实验室,继续在代谢组学领域中遨游。面对家人的嗔怪,罗杰说:“实验要出成果,除了充分的准备,不投入时间怎么可能。”
罗杰的勤奋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但对学生而言,这位要求特别严格的老师并不是一个“老好人”。他的学生进来后都要去其他实验室学习一个月,然后回到自己的实验室,这意味着学生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而且,不同实验室的实验思路并不一样,如何比较相互的优缺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思路并不是件容易事。在日常的研究进展讨论中,他总是要求自己的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学会学习”。
罗杰的下一步工作是建立水稻籽粒营养品质相关代谢组学数据库,从事相关代谢产物代谢途径的解析与代谢调控研究,相关基因家族的功能鉴定,以利用转基因技术提高水稻籽粒营养品质。
罗杰:代谢组学的“越界”者
责任编辑:二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