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颁奖词】这个和土壤电荷打交道的年青教授,把科研当作快乐,把创新当成享受。8年负笈西洋,8年潜心狮山研究,开创了土壤学的全新领域。黄巧云,渊博宽厚,抱定赤子之心,成长为青年科学家的杰出典范!
“做研究,就一定要静下心来,要耐得住寂寞。”这是资源与环境学院黄巧云教授常说的一句话。44岁的黄巧云曾入选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和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8年又荣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1980年,黄巧云进入
华中农业大学土壤与农业化学专业学习,1992年获得我校土壤学专业博士学位。1993年开始,他远渡重洋,在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做访问学者,在意大利那不勒斯大学开展合作研究,在日本山口大学攻读博士后。2000年,他决然地回到了祖国,回到了华农。
归国后的岁月里,黄巧云的生活离不开教书育人和科学研究两个内容。他是个严师,总是言传身教,用自己的勤奋刻苦、严谨务实去教育学生。黄巧云的实验小组长期坚持每两个星期开一次组内例会,用全英语模式对近期实验成果进行汇报、讨论。他还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和引导方式,着力培养实验室研究生整体的科研素养。就这样,浓厚的学术氛围督促着学生你追我赶,不断涌现出新的科研成果。
这位严师有个贴心的小习惯,他精心记录了每个学生的生日档案,学生们过生日的时候总会吃到他买的生日蛋糕。曾有一位研究生因急性胆囊炎住院,急切需要手术治疗。黄巧云筹款一万元送到医院,并嘱咐学生专心养好身体。还有一位研究生发愁本科期间的助学贷款如何偿还,黄巧云知道后二话没说掏出钱来,每季度资助900元,整整帮她还了3年。
黄巧云更多的时候是泡在资源环境楼六楼的实验室中,在土壤、环境等领域遨游。每天,他总是很早就到实验室,直到华灯初上才离开。他的很多周末、节假日,甚至国庆长假也在实验室度过。黄巧云养成了定期浏览SCI期刊目录、查看各种文献的习惯,只要与实验内容有关的文章,就一定拿来仔细琢磨,弄个清楚。
长期的学术积淀给予了黄巧云出色的判断力。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各类交叉学科方兴未艾,黄巧云敏锐的感觉到土壤学科迎来新的机遇。他站在学科前沿,战略地把握了学科发展的方向,推动了土壤化学与土壤生物学的交叉结合,成为最早建设和推进国际新兴研究方向土壤界面化学的科学家之一。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这样评价黄巧云:一名具有前瞻能力的青年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