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面
擀皮
整理草垫子、刷油
做馒头
包包子
桃园二楼投诉本投诉包子太圆
(文| 后勤集团通讯员丁露 杨依桐 图|后勤集团通讯员李林 陈卓)曾东娥,2011年来到华农饮食服务中心,先后在博园食堂、桃园二楼工作,目前为桃园二楼蒸点档口负责人,几年如一日,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作为一名普通的职工,曾师傅和所有饮食人一样,在平凡的岗位做着单一而重复的劳动。曾师傅说:“看到早晨的蒸点窗口排着食堂最长的队伍,就是她最大的幸福。”食堂经理表示:“曾师傅在蒸点上辛勤劳动,默默奉献,她的努力和付出,让平凡的工作不平凡。”
摸黑又起早,只为那蒸包
凌晨一点,整个学校还沉浸在梦乡中,而路灯投影下的荟园主干道,一个微胖的身影正从静谧朦胧的夜色里走来。“滴”的一声门禁解除令,桃园食堂二楼员工通道打开,进去的,正是准备开工的6号蒸点档口负责人曾东娥。曾师傅习惯在其他同事来之前把开水打好。“跟着曾大姐这么多年,她从来都是活比我们干的多,休息得比我们少。”她的同事这样告诉记者。和面、扎皮、醒发、搓条、包包子、蒸包,每道程序都有条不紊的进行着,完工的时候刚好就是天亮的时候。蒸点窗口每天的工作量很大,大、小包子要蒸三百多笼,馒头要蒸五十笼,还不包括烧卖、玉米等。7点左右是早餐就餐的高峰期,“两个肉包,打包带走”、“我要俩包子”……蒸点窗口来买包子的同学总是络绎不绝。“看到早晨的蒸点窗口排着食堂最长的队伍,就是我最大的幸福。”曾师傅说。
包起来的是肉馅,吃下去的是情谊
每天四百多笼包子都是手工捏制,搓面、揪团、包包子,五个人围站在一个大案板周围,快把折子捏,手起包子落。记者不解地问道:“为什么不坐着包,难道站着不累吗?”曾师傅憨笑着着答道:“人一坐下就容易打瞌睡,影响工作效率,不快点做,孩子们哪能吃上热包子啊!”差不多九点钟,师傅们又开始了一轮的和面、撵皮。曾师傅告诉记者,这是准备中午的包子,面现醒现做味道会更好,如果间隔时间久了,口感会相差好多,所以他们一天会醒三次面,分别供应早餐,午餐和晚餐。正在排队买包子的梁同学说:“蒸出来的肉汁浸到面皮中,面皮中隐约透着荷香味,咬一口,流出浓浓的汤汁,这么好吃的包子,我一顿能吃五个。”记者从食堂师傅那里了解到,为保持包子馒头的传统口感,档口现在仍采用传统的草垫子铺底,这样能让面皮透着一股香气。纯手工包制的传统工序,让师傅们的双手基本没有停歇。用曾师傅的话来说,工作的轴心就是围绕那一个个包子转。“我们用心把包子做好,同学们喜欢就是我们最大的幸福。”师傅包进去的是肉馅,同学们吃进去的是情谊。
折起来的褶花,捏上的是责任
在蒸点操作间的白案旁,包子在曾师傅手上旋转,一褶,两褶,一提花……技术娴熟的曾师傅,却有不为人知的另一面。记者问道:“加入饮食行业,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即使是放假也很难回家,没时间顾家,孩子会怪你吗?”这个问题似乎触动了她的心弦,曾师傅的眼睛湿润了,包好的包子被她放在一边,偷偷用手拭去眼角的泪水。她沉默了一会儿,谈起了自己的孩子:“高一的时候,我告诉他,男孩子更要有礼貌,别让别人说咱家教不好,有娘生,没娘养。他反提高嗓门,冲我一吼,‘怕什么怕啊,我本来就是!’儿子的这一吼,吼掉了我对这份工作的信心,就想着要立马辞职。所以我抱紧儿子对他说,‘孩子,妈不干了,妈陪你高考!’”但冷静下来,曾师傅还是决定留在后勤集团:“我曾反复权衡,是该在家尽好做妻子和母亲的职责,还是重回食堂。但蒸点的工作的确太辛苦了,很少有人愿意干,少我一人,同事们的工作压力将会变得很大。总想着再往前顶一顶,就一直干到现在。”
含在包子中的情感
一线工作的后勤人总是勤勤恳恳,却不善言辞。一位姓鲁的师傅几经尝试才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蒸点的工作实在太繁琐,太累了,我们跟着曾大姐好多年了,她从来都是干得比我们多,休息得比我们少,她不说我们也知道她的疲惫。不是我不愿接受采访,只是我更愿意在这一小会儿替大姐多做点事儿。”长期共同奋斗在饮食一线,曾师傅和她的同事们也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曾师傅笑着说,五个人围在白案旁一起包包子,感觉就像是一家人一起做年夜饭。而同事们也都表示,曾师傅就像大姐,对大家都很关心。“我们平日里虽然回不了家,但是集体也有家的温暖。”几乎每天都在食堂工作一整天的曾师傅每两个星期才能回一次家,而且只能吃上一顿饭,却是她最幸福的时刻。“在家的那几个小时里,我会准备好青菜,洗好鱼,老公掌勺,儿子摆好碗筷,添好饭。简单一家三口,简单的晚餐。我把这幅画刻在脑海里,包在包子里,想想就觉得幸福。”
曾师傅是饮食中心几百号职工中的普通一员,她穿行日月,不畏雨雪,说不累是假的,说不困是假的,说不想家也是假的,但她用双手在包子顶折上褶子花,这花开遍了华农校园。每一个包子都在讲述着一个故事——平凡中的不平凡。
(审核人:姜莹)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