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这一论断旗帜鲜明地指出了我国大学的政治属性。高校是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在一个国家的政治生活中,执政党处于核心的地位,执政党的意识形态是用以实现社会整合和控制的重要工具。高校是知识生产与知识配置的重要场域。这种知识不仅包括自然科学知识,还包括哲学社会科学知识,而哲学社会科学知识生产及其配置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内容。同时,高校还是培养作为国家与社会未来精英的大学生的重要场所与建制。这就意味着,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不仅对当下人们精神秩序建构具有重要影响,而且对未来的国家与社会秩序建构也将发挥相当大的潜在作用。
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意识形态工作?
首先,正确认识和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特点与逻辑。随着全球化、市场化与网络化深度发展,中国社会多样化和复杂化也进一步加强,这就迫切需要利用哲学社会科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对此进行分析与研究。然而,这些专业性理论更多是从西方引进的,直接应用于解释中国问题时就可能存在着视角乃至结论上的差异,从而导致对中国实践的质疑或争论。这种质疑或争论通过配置与传播机制予以放大,从而对整个社会产生影响。为此,如何做到既保证知识生产过程的相对自主性,又能够使意识形态生产过程中的争论不对社会秩序建设产生负面影响,就成为新时期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另外,高校意识形态具体生产过程中之所以存在着许多争论,除了与专业理论来源与视角差异有关之外,还与社会多元化在高校学者研究中的反映有关。这样,多元化社会意识形态与一元化政党意识形态之间的张力,就体现为一些学者的研究成果与党的意识形态要求之间存在一定的不一致性。因此,处理好这种关系,成为新时期高校意识形态建设中另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其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要顺应形势新变化。现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环境、对象、范围、方式都与以往大不一样了。比如,当下新媒体几乎覆盖人们的日常生活,从信息到教育及购物等领域,有着横扫一切的气势。电脑尤其是智能手机已经不单纯是一种技术工具,甚至已经幻化为我们身体的一个可拆卸器官。伴随着新媒体迅猛发展,信息产品的内容和结构、传播终端的形态和功能、师生接收使用信息的心理和习惯都发生了许多变化,对意识形态工作带来全方位、深层次的影响。新媒体兼具传播载体的“新”与传播内容的“微”,更加契合新生代师生的接受习惯。不仅如此,新媒体还实现了高校师生在社会思潮传播过程中的角色切换,即从“接受者”到“加工者”,再到“创造者”的转换。新形势下,进一步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就需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再其次,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必须在建设性上下功夫。建设性应该是“自主”的。我们国家开放了,各种各样的东西肯定会进来,光靠“严守”是守不住的,要本着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态度,增强主旋律思想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防止在与各种社会思潮的互动碰撞中随波逐流、进退失据。建设性应该是“包容”的。当代中国,存在着各种思想、思潮,它们或将与主流意识形态长期共存,有交流、交融也有交锋,我们必须充分了解它们的来龙去脉,积极加以引导,最大限度地凝聚思想共识,最大限度地发挥各方面积极性。建设性应该是“创新”。宣传思想工作不能墨守成规,包括理论研究、话语体系、表达方式、传播手段等都要主动求“变”,主动利用新的传播手段,打造主流思想传播的新理念、新形象、新渠道、新载体。(作者吴海江,系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复旦大学国家意识形态建设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教授)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