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首页 > 新闻 > 人才培养 > 正文

附属学校:为了“家门口”的优质教育

——附属学校家校协同育人助力华农人才建设纪实

核心提示:作为华农的有机组成部分,附属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逐渐成为引进人才、留住人才、提升教职工幸福感和获得感的重要环节。近年来,附属学校持续开展“家校共建,协同育人”,服务认可度逐渐提高,为学校三全育人、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做出了贡献。

一流大学建设和一流人才培育是一项系统工程。

作为华农的有机组成部分,附属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逐渐成为引进人才、留住人才、提升教职工幸福感和获得感的重要一环。

第十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办好附属学校,让教职工子女幼有所育、学有优教、快乐成长”,这是基础教育育人的需要,也是保障学校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一环。

近年来,附属学校持续开展“家校共建,协同育人”,办学质量稳步提升,服务认可度逐渐提高,为学校三全育人、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做出了贡献。

关爱每位同学

微信图片_20201214121108

走访植科院外籍教授津田贤一

IMG_20201117_173612

走访生物医学与健康学院李姗教授

IMG_20201120_142324

走访植科院教授茆海亮

“除了学术环境,生活环境也是我们选择工作地点的重要依据。”2018年9月份,在美国攻读博士后的周志鹏和妻子准备回国,经过多地调研走访,他最终选择在我校生命科学技术学院任教。

选择留下的原因有很多,附属学校更是让周志鹏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附属学校位于华农校内,其地理位置为大多数教职工节省了接送子女的时间。“我上海的朋友说,他们每天接送孩子上下学至少要花费一个小时,但我送孩子上学只需要5分钟!” 附校的地理位置不仅带来了接送孩子的便捷,更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孩子的安全,教职工们没有了后顾之忧,便可以全身心投入到教学科研工作之中。

除“区位优势”外,附属学校还根据每个孩子的特点“量身定制”了个性关爱方案。

各学院不乏海归教师及外籍教授,有的教工子女在海外出生长大,而孩子们是否适应国内学习生活、是否存在语言障碍等问题都被纳入了附属学校的考虑之中。每每了解到这样的情况,附校党总支便发动党员教师们开展结对帮扶,想尽千方百计帮助孩子们尽快融入校园生活。

2019年9月,日籍教授津田贤一入职华农,他的长子选择进入附属学校二年级就读。然而,初来乍到的孩子只会讲日语和德语,日常学习生活困难不便。班主任万莎莎老师想办法克服语言障碍与家长、孩子沟通交流,全力以赴提供帮助。附校党总支发起志愿者招募,邀请会说日语的教师和大学生志愿者“一对一”帮扶。后保部施立秋老师曾在日本生活十年,她主动提出为孩子提供语言指导,大学生志愿者也每周来附校给孩子补习。如今,孩子已经能基本听懂中文,会写汉字。2020年9月,津田贤一的次子也进入附校一年级就读,有了之前的经验,他的融入愈发顺利。

促进家校联系

1571373338628

严建兵教授为附校学生讲授“未来农业”(学通社记者 张小雨 摄)

微信图片_20201217091201

体验植科院“三田”创新工作室“无人机“科普课堂

微信图片_20201217091626

参加信息学院少儿编程课堂

每一个来到附属学校一年级数学教师李秀娟办公室的人,都能注意到她贴满办公桌的便签纸。便签纸上记录着她近期要沟通的学生家长姓名、约定的时间和谈话地点。

“带孩子去超市,可以给他一些现金让他自己付钱,多买几次他就学会计算元、角、分了。” 12月11日下午,李秀娟老师就如何帮助刚上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在生活中学习数学与一位家长进行交流。

这是李秀娟的常规工作,也是附校所有老师的日常工作。老师们在教学和日常生活中关爱每一个孩子,做到“一个都不能少”。早在疫情高位运行的今年二月,附校就启动了“空中课堂”,通过网络进行授课。但老师们很快发现,线上授课让教学效果打了折扣。于是在四月,附校组织老师开展线上家访,与家长和孩子交流,了解孩子在家的学习情况,适时调整教学方式和节奏。

此外,附校每年都会安排“教育开放月”,邀请家长来校听课,组织老师们开展家访;每年举办“家长学校”,邀请家庭教育领域相关学者给家长们讲授科学育儿方法,向家长传达教育相关新政策,实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同频共振。

“家访是附校一直以来秉持的传统。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学校和家庭有很强的互补性,学习成绩、行为习惯、同学交往、亲子相处、身心健康等都是家校交流的焦点问题。只有家校教育目标一致、行动一致、志同道合,才能帮助孩子达成和谐全面的发展。” 附校校长余敏说。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责任编辑:蒋朝常 汤海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