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手机客户端
首页 > 新闻 > 华农人物 > 正文

肖少波:突破“蓝耳病”

肖少波,动科动医学院副教授,专业方向:预防兽医学

  (学通社记者 赵儒宁)微生物国家重点实验室106,肖少波正坐在电脑旁准备一个学术会议的PPT,而他的电脑桌面早已被各种文档资料占满。不久参加的第八届全国病毒学学术研讨会,只是他忙碌生活的一小部分。而他忙碌生活的焦点似乎只有一个:突破有“猪中艾滋病”之称的“蓝耳病”。
  “由于2009年国家的整体的战略计划部署比较多,现在每天赶来赶去的开各种会也是家常便饭”。这个下午,终于有时间停下来的他在坐下还不到十分钟时,中粮集团武汉公司的技术总监就跑进办公室找他化验流产猪仔血样,他又急匆匆地跑出去。作为一名“兽医”,肖少波说这是个生产导向型极强的专业,实践生产需要什么,我们就研究什么。
  肖少波1992年从我校畜牧专业毕业。毕业后在农场五年的销售经历,让他彻底明白了科研对生产实践的指导作用,他强烈意识到自己“读的本科知识不够用”。1997年肖少波回到学校,在陈焕春院士的指导下他真正开始了科研之路。
  2004年10月,肖少波被派遣至德国哥廷根大学留学半年,主要针对动物病毒的基因工程抗体研究,也正是在那时,他“开始真正领会到分子生物学和分子免疫学的内涵”。在德国刻苦的表现,他一度被德国方面极力挽留,但他毅然于2005年回到了华农,“国内值得研究的地方很多,而且我也希望建立自己的研究平台”。
  回国后第二年,肖少波便遭遇到一个棘手难题:蓝耳病。蓝耳病被肖少波戏称为“猪里面的艾滋病”,其产生原因至今仍没能揭开。蓝耳病甚至一度造成2006—2008年猪肉价格的大幅上涨,危害到了整个国民经济的良性发展。肖少波的主要研究方向也随之转为蓝耳病与免疫、新型疫苗研究。
  对于“蓝耳病”的研究,学术界似乎一直处在一个瓶颈,并没有太大突破。而其研究过程更是困难重重,每次某个地方出现疫情,肖少波都要带着他的团队亲自下到农场取样、检测、确诊、分离病原。2009年安徽“蓝耳病”集中性爆发,肖少波更是加班加点,通宵工作成为家常便饭。“救病如救火,这些都是必须马上解决的,科研工作如果不能指导实践生产,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对于科研,肖少波从不拖拉和马虎。肖少波没有太多嗜好,于是查阅大量的文献和书籍就成为他的第一爱好,电脑桌面上全部是下载的论文。他最近在整理一篇名为《研究生应有的基本的敬业精神》的文章,以此激励研究生的科研工作。肖少波的研究生,素质全面。曾经有一位他的博士毕业后找工作,竟同时通过几家单位面试,这在经济整体不景气的现在非常难得,最终这位“面霸”留在江苏省农科院研究所工作。
  “国家需要什么,生产实践需要什么,我们就从事什么研究”。5年来,把所有精力全部投入到“蓝耳病”研究的肖少波并没有止步,“这是国家现在面临的一个难题,我们必须有所突破”。

  • 微笑
    微笑
  • 流汗
    流汗
  • 难过
    难过
  • 羡慕
    羡慕
  • 愤怒
    愤怒
  • 流泪
    流泪
责任编辑:二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