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手机客户端
首页 > 新闻 > 狮山时评 > 正文

【言论】“师爱”是高校的第一育人资源


3月27日下午,植物科技学院“问学斋”举行了专题访谈会,包括傅廷栋院士在内的五位教授和学生代表畅谈了师生关系的发展、中外师生关系的差异,探讨了新时期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
笔者注意到,在访谈过程中“师爱”成为了一个高频热词,师生们围绕“师爱”纷纷畅谈自己的认识与体会。
师爱是教育理念与价值观的树立和传递,师爱让学生学会去爱。傅廷栋院士在回忆自己与刘后利教授近半个世纪的师生情谊时动情地说:“师爱让我学会去爱我的学生”。笔者以为,傅廷栋院士所言的“师爱让我学会去爱我的学生”,其对象放大而言就是“师爱让学生学会去爱”。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大学是崇尚学术之地,教师们是学术创造创新的主体,教师的身份显优势和学识隐优势,让教师在言行示范上对学生有着重要的潜移默化作用。如果我们的教师在做好自己一言一行示范的基础上,再多给学生一点爱,多关心一点学生的实际困难,多关心一点学生的所思所惑所困,其教书育人的效果必定呈现指数增长正效应,能够成倍放大。因为,教师对学生的爱,绝不仅仅是一种对学生的关心爱护,更是一种教育理念及价值的树立和传递。教师对学生的爱,会让学生学会去爱,爱别人,帮助需要帮助的人,爱社会,奉献社会。让有需要的人得到爱,让有能力的人学会去爱。
师爱是教师责任的体现,是教师教书育人的前提。一同参加访谈的国家教学名师、学校副校长、学校师生“一助一”活动的发起者张献龙教授对此深有同感。2003年,时任植科院院长的张献龙教授了解到学院贫困学生较多,在当时国家大学生资助体系还不够健全的情况下,他首次在全校提出了师生“一助一”的活动。访谈问及张献龙教授为什么要这样做,他说:“知道我们的学生一个月的生活费只有60-70元,还吃不饱肚子,我心里就难受,这让他们怎么能读好书还要长身体,不想办法帮帮他们,我心里过不了关”。一句“心里过不了关”,生动诠释了师者的责任感,那就是对学生的爱,一种视学生为己出的育人理念。学生来自五湖四海,个体及家庭差异巨大,加上当前社会发展环境,大学生面临的生存和发展压力越来越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好书,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能够深入到学生中去,用我们的师爱,关注学生个体成长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并积极帮助、指导他们寻求解决之道,让学生能够无后顾之忧地安心求学。这不仅是我们教书育人的前提,也是和谐师生关系的应有之义。
师爱是师生关系中永恒的、持续的要素,是新型师生关系构建的基础。师生关系的内涵与外延随着时代改变而发生改变,师爱的内容和方式也发生着变化。新时期,师爱可能不仅仅是对学生的一种生活上关心与爱护,还包括树立正确的“以生为本”的“学生观”以及师生共同进步的“发展观”。正如张献龙教授所言:“师生关系随着时代在改变,但是其核心并没有改变,即和谐与共同发展。研究生与导师是一种科研共同体的关系。导师经验丰富,能够起引导学生的作用;学生创新性强,懂得质疑,二者相互影响,达到共同成长。”
  • 微笑
    微笑
  • 流汗
    流汗
  • 难过
    难过
  • 羡慕
    羡慕
  • 愤怒
    愤怒
  • 流泪
    流泪
责任编辑:胡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