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手机客户端
首页 > 新闻 > 华农人物 > 正文

【创业华农人】刘立清:一心向农的“务农”人

核心提示:1987年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蔬菜系的刘立清凭借着自己兴趣与激情,与一帮有识之士共同创建公司。十年磨一剑,刘立清以他宏伟的志向和悯农情怀,在“三农”的土壤里热情绽放。

采访
刘立清接受记者采访

(园艺林学学院通讯员 陈曼曼)4月初,记者采访到了我校校友、湖北惠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立清。在明亮宽敞的办公室里,年过五旬的刘立清带着他特有的风度,向我们慢慢述说他的创业故事。作为湖北惠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他说:“我想干一些务实的工作,真正给生活在最底层人们带来一些东西。

“60块钱改变了我的人生”

“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村人,家里祖祖辈辈都是农民”,出生在湖北汉川的刘立清对此非常坦率,他是农民的儿子,对农民、农业有着深厚的感情。

回忆起在农村的生活,刘立清总有道不完的情愫:农村那时候很穷,机械化程度很低,农民又很苦。一次,刘立清去放牛碰上了电闪雷鸣的雨天,全家人穿着蓑衣站在雨中,既害怕又兴奋。那时农村下这样的大雨,整个地里、沟里全部都是黄水泛滥,但过段时间水里就很清很清了,还可以直接喝。

年龄渐长,这些在农村的回忆仍历历在目。刘立清享受其中,也深深懂得农民的辛苦。

高中复读那年刘立清生活困难,但让他十分感激的是,他所就读的汉川中学一名高中老师看他十分优秀,把60块钱分三次借给他。就是这60块钱让刘立清渡过了难关:“可以说这是改变我人生的最重要的60块钱,让我受益终身。”

华农创业导师聘书
华农创业导师聘书

高中毕业时,刘立清高考成绩只过一本线几分,虽然不抱希望他还是填了华中农业大学的志愿,于是,刘立清就这么上了华农。农村出生的刘立清觉得能考上大学不容易,在那个时候考上大学叫做“跳龙门”或者是要吃“商品粮”,他觉得自己终于有了“铁饭碗”。

刘立清读大学正碰上“国家政策好”的时候。当时华农学生少,没有学费,而且有一个月17块5毛钱国家助学金。“我们那时候2两的大肉包6分钱一个!”尽管对社会“充满向往”,刘立清仍觉得在华农的大学时光是愉快的。

大学期间,影响刘立清最大的是老师们严谨负责、精益求精的治学态度。有一次教专业课的时候,老师为了让学生品尝南瓜品种的口感,就从家里把做熟的南瓜拿一碗过来。亲自尝了南瓜味道的刘立清感受很深,“教授一辈子出品种不多,但他对品种的要求特别高。”老师们的务实态度给刘立清很大的帮助,这让他在今后人生以及日后的创业都受益匪浅。

“一萝卜一个坑,但我不适合呆在机关工作”

大学结束了,刘立清被留在学校工作。那时工作都是国家分配好的,用刘立清的话来说就是“一个萝卜一个坑”。但刘立清坚持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到处寻找机会,几经辗转,最终进入湖北省农垦局工作。这一干就是十年,在此期间,他经常深入田间,进行考察调研,学习到丰富的实战经验。

但刘立清仍旧觉得自己并不适合呆在农垦局工作,说话直白的他觉得在机关工作就像“困在笼中的鸟”一样,很无奈,“我不喜欢那种不是很务实的,比较虚的工作”。于是刘立清又开始了自己的全新追逐。刘立清的领导听到这消息后,鼓励他说:“现在这个社会这么开放,你出去以后机会一定多。”于是他毅然决然地辞职,去追寻自己有浓厚感情与兴趣的农业和更有激情的企业事业。

3A企业授牌仪式1
3A企业授牌仪式

2001年刘立清走出农垦局和朋友组建公司。但因为公司很小,又没有自己的品种,没有多大竞争力。当时的状况十分困难,刘立清只能“一边干一边找机会”。终于,2002年9月份,刘立清抓住时机去收荆州一个农场的农科所,有研发的核心业务,公司便有了保障。有了自己的品种后,刘立清等人便组建湖北惠民公司,这时正好赶上了长江流域特别是杂交棉花种发展的大好机会,所以在头几年里惠民公司发展迅速,一举跃居到湖北种业界的三甲行列。

刘立清十分感谢华农的老师对公司的支持,“没有母校的支持也就没有我们的今天。”他感激张献龙校长,一如既往,不计任何报酬地指导和支持他们的科研。

在坚持科研的这一块儿,刘立清吃了不少苦,但由于他的一路坚持,科技创新也逐渐发展为惠民的一个亮点。创业初期,因为刚出台的农业政策《种子法》才实施一两年,很少的企业会有自己的研发团队,刘立清很灵敏地抓住了这一点。第二个困难是做转基因的抗虫棉时,因为没有人做过这种探索性的工作,刘立清等人“走了很多弯路”。第三个则是要为科研做投入,对刚起步的公司来说这个还是一笔不小的费用,但是刘立清觉得再怎么困难也要坚持投,“现在看来当时的决策是对的。”刘立清略为自豪。惠民公司时至今日已先后培育出13个作物新品种,拥有植物新品种权3个,自主知识产权新产品13个,获得各种科技奖,硕果累累。

公司领导及部分员工
公司领导及部分员工合影

在员工眼里十分和蔼的刘立清有他独特的管理理念,他认为管理是一门艺术。与许多民营企业都是家族企业不同,刘立清组建的是股份制公司,在管理上是一个团队,所以刘立清的公司在创立企业中团队实力是最强的,“不同人去担当,去管理;生产有生产的人,科研有科研的人,销售有销售的人”,刘立清说:“管理上的三大抓手:授权体系、绩效考频、全民预算,成为整个系统。”

在刘立清的带领下,惠民公司如今注册资本达1.35亿元,是农业部批准的首批32家全国经营的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之一和科技部备案的国家高新企业技术企业。

“为民、惠民”

刘立清心系三农,他说:“搞种子经营要有悲悯心,要把最好的种子、最佳的服务送到农民手中,使农民得到最大的实惠。”

刘立清为公司取名为“惠民”:“当时我们几个在取这个名字的时候,就觉得必需为公司创建一个品牌,自己解决自己生活上的这些问题。”但刘立清又不仅仅是为这而取名“惠民”二字。刘立清认为作为学农的,特别是作为华中农大的学生,更多的还是想着怎么样为老百姓带来一些福利、利益。这就是“为民、惠民”,他说:“我们要惠及老百姓,用我们学到的知识,用公司的科研成果,能够给老百姓带来一些实实在在的收益。只有这样,农民才会对你的产品忠实,给你支持。”

2005年的一天,刘立清无意间看到武汉晚报上的一则新闻:在蔡甸,一夜之间,农民的三十万棉花苗子被人为地损毁了,损失很大。刘立清想起小时候的经历,理解农民生活不容易,于是第二天早晨就立刻派公司里的人去了解情况,让他们送一些种子过去:“给农民的,不要钱”。

结果因为新闻报道有些滞后,农民已经买了种子,而且还是惠民公司的。于是刘立清就把钱退给他们,并且每隔10天半个月就安排专门的技术人员为农民服务。“到了8、9月份,他们的苗就已经长得很好了”,刘立清觉得十分欣慰。

一次刘立清建立基地回来的路上路过那个村子,想看看他们田里状况,没想到受到农民们的热烈欢迎,刘立清不禁想起当时的画面:“他们看我不去他们家里吃饭,就跑到家里去,拿白碗倒了碗凉开水给我”。那个时候刘立清是真的很有成就感,因为他觉得这是老百姓从内心里认可他。结果第二年刘立清的种子占所有种子至少90%以上,“整个蔡甸十几万亩地,我们在蔡甸买种子,至少百分之八九十都是我们的种子”。

对于未来,刘立清始终关注的是农民,农业。刘立清解释说:随着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农业现代化是一个明显的短板,中国农业的问题逐渐也显现的很清楚,现在有几个大的趋势是很明显的:机械化,规模化,科技化。

杰出企业家
”杰出企业家“

而刘立清的奋斗的目标则是想通过产业化带动中国传统农业向中国现代农业过渡。刘立清永远记着农民整天面朝黄土背朝天的那种辛苦,他仍旧觉得身上的担子很重,但他知道这样承上启下的过程要慢慢来,努力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近年来,因工作业绩突出,刘立清被评为“中国服务三农十佳杰出贡献人物”、“湖北省优秀民营企业家”、“中国农业企业家”和“中国种业骨干”等称号。

“农业天地广阔,大有作为”

刘立清对农业始终是一腔热血,不仅自己紧紧追随农业的发展,他也鼓励当代大学生积极投身农业,在中国农业现代化中“大显身手”。

创业确实充满荆棘,不仅需要绝佳的“切入时间”和“切入点”,更重要的是满怀激情,“如果到了我这个年龄再来创业,成功率会很低”现今已满花甲的刘立清笑着说道,年轻人创业就像“打了鸡血”,朝思暮想,一定要把这件事干完。

创业既要趁年轻,却也不宜过早。在刘立清眼里“大学生一毕业就创业如同盲人摸象”。初出茅庐的大学生,对行业各项规则毫无了解,孤勇创业只会耗费自己的资金,更是对自信心的严重打击。

“就像我如果没有之前的经历做铺垫,我也感觉自己成功的几率很小。”刘立清说道。他建议创业者明晰自己的优势,将自己定位,从事相关工作后,了解在中国市场经济下各种社会资源的渠道,蓄势待发后再考虑创业。

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委员、棉花专家周明炎处长考察太D系列棉大田生长情况。
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委员、棉花专家周明炎处长考察太D系列棉大田生长情况

刘立清认为干好本职工作的前提是:“踏实,有吃苦的精神”,浮躁的人很难成功,沉下心来做事才能干好大事。

刘立清坚信“活到老学到老”的至理名言,大学是个很好的平台,掌握好的学习方法,涉猎方方面面的知识。另外大学生也该“打好自己的人脉关系”,同时时刻关注农业发展动态以及农业发展政策,为今后现身国家农业事业做好思想上,业务上的准备。

刘立清经常借用毛主席说的话来勉励自己:农业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大有作为。“农业里机会多多,我希望我们每个大学生把握这个机会,做好充分的准备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这个过程中同时推动中国农业的现代化发展。”

  • 微笑
    微笑
  • 流汗
    流汗
  • 难过
    难过
  • 羡慕
    羡慕
  • 愤怒
    愤怒
  • 流泪
    流泪
责任编辑:蒋朝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