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手机客户端
首页 > 悦读 > 报刊杂志 > 正文

中国古代阅兵盘点

学通社记者/胡曼

2015年9月3日,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在北京天安门举行,除此次阅兵式以外,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国庆庆典上进行过阅兵14次。但阅兵仪式并不是新中国的“专利”,在中国古代也不乏经典的阅兵场面。

(1)最早的阅兵

◆最早的阅兵

3000多年前的商朝,君主纣王用残酷的刑罚惩治异己忠臣,在上层制造了一批反对势力。

周朝的西陲有一个小国家叫周国。文王事后,武王继位。武王看清了商朝外强中干的本质,想一举推翻。不过,纣王虽然已失掉人心,军事上的实力却不容小觑,周国势单力薄,于是,武王决定阅兵,一来检验自己部队的军事状况,二来测试对诸侯国家的号召力。

武王率军来到黄河南岸的盂津(今河南孟津县东北),进行阅兵。据统计,闻讯后赶到盂津参加阅兵的大小诸侯多达800家。“登高一呼,应者云集”的形势一目了然。众诸侯劝武王立即出兵朝歌(商朝都城)。武王和军神姜尚都认为时机还未成熟,阅兵结束后全军返回了。

(2)最无奈的阅兵

◆最无奈的阅兵

商周以降,阅兵渐渐成为一种军事训练制度。顾炎武称:“五年一阅,汰其羸,登其锐。”就是说,五年举行一次,淘汰老弱病残的士兵,补充年轻力壮的新锐。

孔子编撰的《春秋》,公羊高撰写的《春秋公羊传》,左丘明撰写的《左传》,不约而同地记录了发生在鲁桓公六年,也就是公元前706年的一次阅兵。他们的记录都很简单:“秋八月壬午,大阅。”

春秋时期,鲁国的地位很尴尬。一方面,他是周王室的本家,有资格“郊祭文王”、“奏天子礼乐”;一方面,他常常受到邻国齐国的欺负,为了抵抗齐国强大的军事压力,鲁桓公迫于无奈在公元前706年举行了这次阅兵,显示军民团结,共御外敌的决心。

尽管这次阅兵规模不大,在历史上的影响力却不小,三部史书都特别予以记录。史书记录的原因是由于鲁桓公没有按照礼制进行阅兵。原来,在农耕时代,一般选择冬季农闲举行阅兵,而鲁桓公则是在秋季阅兵,违背了礼制。

(3)最威严的阅兵

◆最威严的阅兵

进入帝制时代以后,阅兵被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以前五年一次,变成了现在的一年一次。制度更完善,规模更庞大,不但将军要阅兵,有时连皇帝都会亲自指挥参加阅兵的军队,“自令进退”。

汉文帝继位后,拜河内郡太守周亚夫为将,驻军细柳,防御匈奴进攻。一次,文帝亲自来细柳检阅部队。他发现军容整齐,军令森严。没有周亚夫的命令,连武帝本人都不能进入大营。到了营中,武帝被要求按照军令不得骑马快行。见了周亚夫,后者也不按照朝廷礼仪而是以军礼拜见文帝。

如果是其他皇帝,恐怕会认为周亚夫是在冒犯自己的权威,文帝则不然。他从细柳军营出来后,一路赞许周亚夫,认为他才是真正的将军。当然,周亚夫也没辜负文帝的厚望,在后来率兵平定了“七国之乱”,拯救了汉室江山。

(4)最大规模的阅兵

◆最大规模的阅兵

唐玄宗先天二年(公元713年)秋天,一次盛大的阅兵活动在骊山脚下举行。参加阅兵的军队总人数达到了20万。

这次阅兵的目的不是为了向外界展示自家军事实力,而是唐玄宗李隆基为了震慑朝廷内外潜在的政治对手,树立自己的威信。

李隆基即位后,虽剪除了威胁自己权力的太平公主及其党羽,但宫中仍然有暗流涌动,伺机而动。李隆基于这一年的10月,调动20万人马集结于骊山脚下,举行阅兵活动。这次阅兵声势浩大,旌旗连亘五十余里。

虽然规模庞大,可由于军容不整,阅兵没有达到预定的效果。李隆基大怒,他以制军礼不肃罪杀了给事中、知礼仪事唐绍,将兵部尚书郭元振流放到新州(今广东新兴)。

两位官员被严惩,在军队里产生了很大震动,导致秩序混乱。只有左军节度薛讷、朔方道大总管解琬所率部队保持稳定,令李隆基赞叹不已。

  • 微笑
    微笑
  • 流汗
    流汗
  • 难过
    难过
  • 羡慕
    羡慕
  • 愤怒
    愤怒
  • 流泪
    流泪
相关阅读
关键词: 阅兵 周亚夫 武王
    责任编辑:谢子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