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首页 > 新闻 > 人才培养 > 正文

【聚八方硕彦】公管院:让青年才俊在这里汇集涌流

核心提示:近年来,公共管理学院立足自身优势与特色,构建起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人才生态体系,通过精准引才,用心留才,科学育才,逐渐形成了人才聚集的“能量场”,一批青年才俊在这里汇集、涌流。

编者按:至天下之治者,在人才。人,永远是事业发展的第一资源、关键要素和最活跃因子,这是古今中外颠扑不破的真理。第十次党代会总结学校优良办学传统之一就是“人才强校”,并将培育新时代“两邓一张”式领军人物列为学校近期六大重点目标之一。肇端于此,学校即将在本学年召开人才工作会议,全面梳理学校人才工作的基本做法、基本思路、基本经验,查摆弱项短板,凝聚共识,为建设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提供人才方案。

南湖新闻网即日起将陆续刊发【聚八方硕彦】系列文章,解剖15只左右的“全球视野、以才引才、以才育才、引育并重,尊重个性、干事创业”的人才工作“小麻雀”,讲述各单位以才引才、以才聚才、引育并重的做法体会,描写一个个华农人在狮山校园安心生活、匠心育人、潜心治学的成长故事。本期推出公共管理学院的人才工作纪实,敬请关注。

“公共管理学院要快速发展,得靠什么?”

“加大青年人才的引进和培育力度!”这是公共管理学院班子成员给出的一致答案。

“我们能为此做些什么?”

在公共管理学院党委书记周向阳看来,要想实现青年才俊的汇聚、涌流,学院必须立足自身优势与特色,构建起一套行之有效的人才生态体系,精准引才,用心留才,科学育才,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局面。

如何推进?近年来,学院在实践探索中渐渐找到了答案。

爱才:把创新的潜能“放”出来

2016年,对行政管理系姜庆志而言意义重大。彼时,已是姜庆志入职的第二年,从事基层治理研究的他,却依然在为找不到明确的科研方向而焦虑和迷茫。也是这个时候,学院多方联系,动员他赴建始县扶贫办挂职锻炼,姜庆志的科研之路迎来了转机。

“一滴水只有汇入大海,才有磅礴的力量。一个人的发展只有与国家社会发展联系起来,才能有所作为!”在建始扶贫的两年里,这句话一直回荡在姜庆志脑海里。在这里,他看到了代代华农人不计回报接力扶贫的公益精神,看到了扶贫干部殚精竭虑只为帮助老百姓脱贫的干劲,更看到了结合专业知识推动学科理论本土化的希望。正是在每天的所见所闻所思中,姜庆志的思路也渐渐被打开了……

两年下来,姜庆志不仅申请到了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3篇论文还发表在权威期刊上,他感叹说:“虽然从事的是基层治理研究,但这还是第一次深入贫困农村一线工作。能够在农村大地上和广大基层干部一起,让贫困村庄真正富裕起来,不仅是一次理论联系实际的锻炼,更让我深刻理解了‘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真谛。”

姜庆志的成长故事只是公共管理学院青年教师发展的一个小小缩影。近年来,公共管理学院国家级人才与高水平研究成果频出,其背后不仅是一位位学者们辛勤的拼搏和付出,更得益于公共管理学院为人才创造了良好的干事创业环境。

“作为学院班子成员,就是要想方设法给老师们‘铺路子、搭台子’,给老师们营造宽松的氛围,把大家创新的潜能‘放出来’,让他们在干事创业中彰显更大智慧、体现更大价值。”周向阳说。

在青年教师黄宸看来,学院青年教师交流与发展论坛上的一幕幕至今还记忆犹新。

2020年8月24日,智慧的火花闪耀在人文社科楼M115报告厅。在这里,公共管理学院19位青年教师依次介绍了自己的科研进展及个人发展规划,分享科研路上的心路历程。

每位教师报告结束,都引发了与会教师们的热烈讨论。“如何开展基层调研”“方法能否借鉴”“如何转型升级”等成为教师交流的高频词。

而与会教授们,也纷纷结合青年教师们的报告给予了中肯的指导意见:“可以依托学科相关理论分析现实问题,遇到问题先找学科理论支撑”“要通过交叉融合经验和交叉合作机制选择科研方向,探索适合自己成长、成才的典型路径”……

“这样的交流方式不但走心,也让我深受启发。学院对我们青年教师的发展如此重视,我们也一定加油干。”黄宸说。

育才:“绘张‘蓝图’,咱们一起‘干’”

多年来,青年教师学术背景多元,学科方向分散,是制约人才队伍建设的一大难题。

如何破局?

在反复的探讨中,学院班子成员渐渐达成了共识——要围绕整体建强公共管理一级学科的目标,深入挖掘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准统领各个学科发展的主线,构建富有华农特色的公管人才生态系统!

在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张安录看来,要按照"入主流,强特色"的思路优化结构,发挥个人、组织、团队以及系所作用,推进交叉融合,做强公管学科,实现学院的高质量发展。

“目前,我们确立了‘农村土地利用与整治研究’这一主线,并对该领域研究的前端、中间、末端等研究热点问题进行了梳理,再结合老师们的研究方向精准布局,将人才队伍拧成一股绳,整体向前推!”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柯新利介绍说。

在这条主线的指引之下,学院青年教师的发展,渐渐有了更清晰的思路。

依托“项目制”,院内学科交叉融合渐入佳境。

在土地管理系胡银根教授牵头组织开展的乡村振兴绩效考核项目中,因为涉及乡村规划、美丽乡村建设、土地整治等研究领域,他第一个想到了学院土地管理系、行政管理系及房地产经济与工程管理系的青年教师们。在大家的合力推进下,项目推进也有条不紊。

而为了引导青年教师更好更快地融合到这条主线上,学院也在不遗余力地探索。

对土地管理系青年教师曾晨而言,她的成长与学院前辈们的引路密不可分。“刚入职那几年,是职业发展最艰难的时候,张安录老师、柯新利老师、胡银根老师等多次邀请我加入他们的组会,与大家一起交流碰撞,还带着我参与了一些重大项目的研究,这对我熟悉学院特色研究领域,明确自己的研究方向大有裨益。”

在杨钢桥教授的带领下,土地管理系青年教师赵微与房地产经济与工程管理系青年教师汪文雄、杨帆、徐雯纷纷参与到了“土地整治与生态修复”领域的研究中。“杨老师不仅带着大家寻找交叉结合点,在帮我们联系校友推动典型项目调研、共享科研数据、明确科研方向等方面都给予了极大的支持。这几年,我们几个不仅都发表了多篇高水平研究论文,还拿到了国家基金项目,发展方向都十分明确。”现在已经晋升为教授汪文雄心怀感恩地说。

聚才:“构建具有公共精神的‘能量场’”

“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

时间回溯到2017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建设工程管理专业的王歌来到公共管理学院,入职仅3年时间,在学院的帮助与支持下,他获得华中农业大学第十四届青年教师讲课竞赛一等奖,发表国内外期刊和会议论文2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1项,入选2019年度“楚天学子”……

王歌说,自己的成长得益于学院开放、融合、奋进的“空气”和“土壤”。

这种“空气”和“土壤”,与公共管理一批前辈们不为名利,甘为人梯的精神密不可分。

正是这种精神,吸引了一位位青年人才汇聚于此,更激励着代代公管人逐梦远行。

在行政管理系,王家合教授便是这种精神的弘扬者。

“从2013年加入行政管理系,王家合老师次年便开始了整个系的筹建工作。从人才招聘宣传,到人才引进后的具体规划,再到各项大大小小的行政事务,他都拼命的往自己身上揽,只为给青年教师们多留出些时间专心投入教学科研。遇到学习提升的机会,他也总是让给年轻人。为了帮助青年教师站稳讲台、明确科研方向,他每周四都抽出时间和大家面对面交流,给大家引路、指导。每天来的最早的是他,离开最晚的也是他……”说起王家合老师,杨嬛老师有说不尽的感激。

如今,行政管理系人数已增长到12人,尽管大家承担起整个系里的工作依然人手吃紧,可遇到事儿来了,大伙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每个人都想着能尽量多帮系里分担些,为这里多做些贡献。平时大家除了工作在一起,生活中也经常聚在一起,边吃饭边聊聊科研进展,说说系里的事儿……

这种团结的氛围,让每个行政管理系的青年教师们都找到了“家”的温暖。

对李元珍副教授而言,老师们带给她的温暖和感动愈久弥深。2018年年初,李元珍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再次递交了青年社科基金项目,这也是她第四次提交项目申请。“这份立项申请,饱含着院里的老师们共同的期许,他们给予了很多宝贵的指导意见。”李元珍回忆说。

“幸运”的是,这次的项目获批立项了。当立项结果揭晓的那一天,大伙儿都高兴地为她鼓掌祝贺。

不止于此。这些年,“把更多机会让给青年人”已然成了公共管理学院前辈们的共识。遇到进修、交流或挂职锻炼机会,老师们都会第一时间想到让年青人上。许多老师在外争取到了资源,回来就把年青人推上去,让他们牵头来主持项目……

“一直以来,我们都倡导公管人要有公共精神。这种公共精神,已逐渐形成了人才聚集的‘能量场’。要建设一流的公共管理学科,必须加大青年才俊的引进和培养力度,相信未来,在这种能量场的聚才效应进一步彰显之下,会有更多青年才俊在这里汇集涌流。”周向阳说。

(记者:匡敏 审核:周向阳 赵希庆)

责任编辑:匡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