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首页 > 新闻 > 人才培养 > 正文

【党建“双创”进行时】果树系教工党支部:在传承与创新中发挥支部主体作用

核心提示:近年来,党支部书记徐强带领园艺林学学院果树系教工党支部这个集体,依托党建工作,传承发扬支部优良传统,着力创新工作方法,让支部的主体作用得到了有效发挥。

编者按:2018年7月4日,教育部办公厅就开展新时代高校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工作(以下简称党建“双创”工作)作了相关部署。

两年的建设周期,我校涌现出了一批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按照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坚持培育为基、重在建设、典型引领、整体推进,以政治建设为统领,以质量攻坚为动力,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以推动事业发展为落脚点的党支部。他们严格对标看齐,勇于改革创新,努力争创先进,为加快建设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贡献先锋力量。南湖新闻网即日起将陆续刊发【党建“双创”进行时】系列报道,展现我校党支部“双创”工作风采。本期将报道园艺林学学院果树系教工党支部以传承和创新建设党支部的故事。

“党支部就是要充分发挥好战斗堡垒作用,不仅靠传承,还要有创新。” 在园艺植物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一间办公室,徐强和记者反复说道。近年来,党支部书记徐强带领园艺林学学院果树系教工党支部这个集体,依托党建工作,传承发扬支部优良传统,着力创新工作方法,让支部的主体作用得到了有效发挥。

讲好党员故事 文化传承精神

在园艺植物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31室的一角,有一个四层书架,这个不起眼的书架上放置的却都是“宝贝”。既有1952年中华书局出版章文才先生著的《新鲜果实包装贮藏运销学》、 1954年编印的《怎样栽培柑橘》、1984年编写的《柑橘》等已经泛黄的书籍,诉说着曾经的过往;也有2013年邓秀新院士主编的《柑橘学》《园艺植物生物技术》等,传递着与时俱进和未来努力的方向。

DSC_5149_副本

书架上的藏书(记者 徐行 摄)

这间不大的房间,是果树系教工党支部设立的支部工作室。“设立工作室,就是想把果树学科文化和老一辈果树人的精神传承,让果树系的党员师生在学习中感悟、传承、发扬”。在这个支部工作室里,不仅收集有书籍,还有历史印记的工作记录。一旁,章文才、夏仁学、邓秀新等果树人的故事也放在了醒目的位置。每当支部在这里开展党组织生活会或是学习教育活动时,他们的事迹和精神都会被提起,甚至还会邀请退休的老教师参加支部活动。也正是这些精神让支部成员的党性得到锤炼,思想受到洗礼。

在文化和精神的感召下和党支部的带领下,支部成员的足迹遍布江西赣南、上饶等革命老区,广西等少数民族地区,西藏农科院、云南瑞丽柠檬工作站等边区,以及三峡库区等地,投身于国家需求中。通过潜心研究,不断改良品种和技术,促使柑橘种植效益大幅提升,为果农依靠柑橘脱贫致富奔小康提供了有效而有力的技术和品种支撑,帮助他们脱贫致富,用实际行动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了避免脐橙果实集中上市效益下降的问题,2003年支部党员引进及选育的能晚脐橙在秭归试种,果实可以留树到第二年4-5月份新鲜上市,不断研发晚熟柑橘越冬的栽培技术;2017年,秭归县晚熟柑橘最高亩效益达到7万元,出现多个亿元村,实现了老一辈果树人的梦想。

为了培养具备扎实理论基础和独立实践能力的立志报国、立志为民的新农人,做好培育“有理想、有品德、有水平、能吃苦、敢冲锋的新时代大学生”这篇大文章。果树系教工党支部老师们认为,还应当为学生讲好老一辈果树人勇开先河、勤奋求实、孜孜以求、服务三农、为科学献身祖国的故事,通过精神的传承,培养一批批优秀的耕读前行者。于是,无论是课堂上还是实验室,亦或是党支部与本科生党支部结对联合开展主题党日活动,果树系老师们都会为学生讲述学科党员一代一代服务产业帮助果农脱贫的故事,引领同学们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同学们深受感染。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凸显了育人效果。在新冠疫情突如其来之时,果树系学生党支部2018级硕士研究生汪志全积极响应学校就地助力春耕生产的号召,结合专业所学,根据实际帮助家乡选育果树新品种,为农业生产打开新局面,用积累的知识和技能实践在家乡的田间地头实现青春价值、展现党员担当,充分证明果树系成长起来的“90后党员”是栋梁的一代、堪当大任者的一代。果树第四党支部“90后党员”韦壮敏以所学知识帮助村民进行生产,在田间谱写耕读之歌,发挥红色力量。2018级果树系学生钱君、吴厚涌在疫情期间深入30余个果蔬滞销乡镇,统计滞销面积10万余亩,助力5个乡村的百余果农销售10万斤脐橙,令果蔬销售转危为机,从滞销变畅销。

汪志全说:“在果树系教工支部工作室里,我曾经看到过夏仁学老师获评‘大别山科技扶贫先进工作者’的荣誉证书,让我很震撼。我希望自己也能不负所学,用积累的知识和技能实践在家乡的田间地头,服务三农。”

创新“支部+支部” 思想引领产业发展

“这里是云南瑞丽,有一个姐告口岸与缅甸木姐镇相邻,我们对接的就在这里……”徐强一边指着办公室墙上的中国地图,一边和记者介绍道。原来,随着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加强,地处西南边陲的云南正在成为我国通往东南亚、南亚的重要通道和开放前沿。为了做成全方位的、更高站位的产业服务模式,服务国家战略,不断推动“党建+产业”,通过党建引领产业服务,果树系教工党支部与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研究所即将签订结对协议,以“支部+支部”统一产业服务思想,通过党建辐射的方式,进一步深入推进校地党建与科技服务工作,服务西南边疆地区和更大的服务国家战略。

“其实这已不是党支部第一次与地方支部共建了。”柑橘产区一般都在山区、边疆等老少边穷地区,为了帮助这些地方的果农脱贫致富,柑橘产业极好发展,以往,果树系教工党支部成员都会自发的、经常性、不定期到产区指导生产,解决当地的疑难问题。但因地域较远、交通不便等原因依然很难兼顾,加之当地百姓不能在短时间理解,虽然有一定成果,但效果一般。于是,“以党支部结对的方式,带动当地的人才成为‘专家’”的想法逐渐在果树系教工党支部成员心中形成共识。一名党员扎根一个主导产区,联系一个企业或农场,指导一片果园建设;一个支部联系一批困难群众,主推一批技术成果,带动一方产业兴旺积极的科技服务产区发展工作模式也在逐渐形成。

邓秀新院士在秭归查看柑橘基地(记者 徐行 摄)_副本

邓秀新院士在秭归查看柑橘基地,指导生产(记者 徐行 摄)

近三年,支部成员到湖北建始、秭归、江西赣州、云南保山、怒江等开展扶贫与技术指导近600人次,如彭抒昂、刘永忠在赣州指导的黄龙病生态防控、小冠单干栽培模式在《人民日报》宣传报道;曾云流、谢宗周接力蔡礼鸿老师深入建始开展科技服务与产业扶贫。党支部徐强、刘继红、罗正荣、伊华林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在科学研究方面始终坚持走出实验室走进产区,在做好基础研究之外,着力服务国家战略、服务社会所需,将课题研究方向瞄准果树产业发展难题。

不仅如此,党支部每到一个产区,都会带上几名研究生一同前往。“将论文写在大地上不是一句空话,要有实实在在的行动。”在党支部每位老师看来,懂得专业知识不一定懂得地方知识,需要虚心向当地技术人员和农民“取经”。同学们在一次次实践中,思想受到洗礼,学习有了成果,他们还与产区人民经常联系,建立了深厚友谊。

“‘支部+支部’从实践上看,一定会产生‘1+1>2’的作用”,徐强说,“只有思想统一了,才能形成新的战斗力,通过产业脱贫致富乃至乡村振兴的目标才可以实现。所以党支部需要充分发挥在科技研发和人才培养的智力资源,结合地方基层党组织在产业服务中的实际经验,形成更大的合力。”

“未来党支部还将在此基础上继续打好支部建设、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的‘组合拳’”。这个现有10名教授、8名副教授和4名讲师组成的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将继续在传承与创新中,发挥主体作用,以埋头苦干的劲头迎接建党100周年。

(本文作者系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记者 徐行 审核人 徐强)

责任编辑: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