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首页 > 新闻 > 南湖视点 > 正文

“蓄”人才“谋”发展 农民培育任重道远

——专访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负责人

核心提示: 近日,记者专访了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负责人,就新阶段农民教育培训的发展方向、重点任务和政策举措进行解读。

农民日报

 

编者按: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顶层设计、系统部署乡村人才振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再次提出,“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擘画了“十四五”时期以及到2035年的农民教育培训工作蓝图。近日,记者专访了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负责人,就新阶段农民教育培训的发展方向、重点任务和政策举措进行解读。

《意见》和《纲要》着眼于新阶段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总要求,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立足当前、兼顾长远,着力破解乡村人才数量短缺、质量不高、结构失衡等瓶颈制约,强化“育”的举措、拓宽“选”的范围、广开“援”的门路、畅通“下”的渠道,合力打造适应乡村振兴需求的高素质乡村人才队伍。全面、准确地学习领会中央一系列决策部署,对于更好地推动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记者: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农民教育培训面临什么样的形势?

答:“十三五”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农民教育培训进入了爬坡过坎、提质增效的关键期,迎来了转型升级、赋能增值的机遇期。我们着力壮队伍、强体系、优政策,先后实施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高素质农民学历提升行动计划等项目工程,高素质农民超过1700万人,农民科技素质提升为农民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农业农村经济的支撑服务更加有力。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依然面临一些困难与挑战。从整体环境看,“重物轻人”的观念根深蒂固,乡村吸引人才的载体、发展事业的平台较少,农村难以留人、留人难以持久的现象仍较为普遍;从人才现状看,青壮年、后继者较少,有责任担当、有市场头脑、懂生产经营的带头人匮乏,管理、销售、品牌等方面的专业人才稀缺,人才的现状不适应发展需求;从教育培训体系看,制度仍需健全完善,农业企业等主体的积极性尚未充分调动,市场力量参与的规则还处于缺位状态。

实践表明,人兴则业旺。促进乡村人才振兴,必须牢牢抓住教育培训这个牛鼻子,不断适应新形势新要求。一要培养适应现代农业生产组织形式的人。近年来,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服务主体快速发展。小农户与新型农业经营服务主体并存,将是未来农业生产的主要组织形式,必须培养农民适应这种生产组织形式的能力。二要培养适应新产业新业态融合发展的人。现代生产要素与传统农业结合,将催生产业业态的新融合新变化,如定制农业、共享农业、休闲农业、创意农业、电商等。这些新业态成为改造传统农业的重要力量,必须培养农民适应这种趋势变化。三要培养适应乡村社会事业发展的人。随着乡村振兴全面推进,农村基础条件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乡土文化传承、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农民体育活动举办等方面都需要专门人才发挥引领、支撑、服务作用,必须培养农民提高这方面的能力素质。总的看,进入新发展阶段农民教育培训面临新机遇新挑战,只要牢牢把握教育培训的基本规律,增强对新形势新要求的适应性,聚焦乡村振兴主战场发力,就能焕发出新的活力。

记者:农民教育培训是促进农民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长远性工作。面向“十四五”,农民教育培训的总体考虑是什么?

答:我们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以农民为中心”的理念,锚定提升科技文化素质这个根本目标,贯通技能培训、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不同层次的教育培训,以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百万乡村振兴带头人培养行动为抓手,构建共建共享、优势互补、高效协作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充分发挥各类社会资源力量,稳定多元投入机制和政策支持体系,为促进乡村人才振兴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保障。

一是增强针对性,培养综合性复合型人才。全面围绕乡村振兴人才需求,解决谁来发展产业、谁来振兴乡村这两个核心问题,精准培养乡村产业发展带头人、乡村社会服务带头人、农村基层组织负责人等三大类群体,培养造就一大批“土专家”“田秀才”,支持他们发展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带领小农户、普通农户共同发展。

二是提升有效性,拓展农民教育培训渠道。提升高素质农民培育质量,重点围绕保供增收提高规模化、组织化程度,满足农民重要农时季节关键技术需求。扩大农业职业教育覆盖面,量身定制农民职业教育培养方案,推进大众化、普及化,满足广大农民学历提升需求。更好地发挥农业高校为农育人作用,加快“新农科”建设步伐,引导更多高校毕业生投身乡村振兴。

三是体现协同性,形成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中央、省市、县乡三级联动协作,中央重点培养领军人才和全国性师资培训;省市主抓好农业龙头企业及示范性合作社带头人、农业经理人等经营管理型人才培训;县乡重点抓好专业生产型、技能服务型农民培训,形成立体化培训格局。

记者:乡村人才振兴大幕已经拉开,对标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和《纲要》部署,您认为“十四五”农民教育培训还有哪些方面需要大力提升的?

答:我认为应该从5个方面着手。一是在健全完善政策上下功夫。推动培训更加公平普惠。加大农民培训投入,提高补助标准,扩大培训覆盖面,实现务农农民愿训有训、应训尽训。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大力支持农民参加职业教育并纳入国家免学费和助学政策,改革涉农院校评价方式,树立为产业培养人才的导向,吸引农科毕业生回归农业。完善支持农民教育培训的专项政策。建立健全农民社会保障制度,通过个人缴纳和财政补贴等形式,解除农民参加教育培训的后顾之忧,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返乡入乡学农务农。

二是在建立健全工作机制上下功夫。研究制定分产业、分层次农民教育培训标准,科学设置环节、模块和内容,抓好分层分类示范性培训。帮助参训农民与金融担保、电商平台等对接,拓展发展空间,让农民成为教育培训的受益者,激发农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

三是在探索创新有效形式上下功夫。为适应成人学习和农业生产规律,采取“学校+企业”“学校+合作社”“学校+家庭农场”等形式,把教育培训办到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农业生产一线,在产业链上培养人,在生产实践中培养人。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引导和规范农民教育培训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满足农民多样化、便捷化学习需求。

四是在丰富工作抓手上下功夫。深入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围绕“保供、衔接、禁渔、建设、要害、改革”六个重点方面,支撑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副产品有效供给,构建乡村产业体系,满足农村社会事业发展需求。鼓励农民多渠道获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推动各类证书互认互通。面向所有农民开展广谱性培训,力争每年开展实用技术培训1000万人次,满足广大农民发展生产的技术技能需求。

五是在打造载体平台上下功夫。充分发挥农业农村人才培养和农民教育培训智库作用,加强基本情况、发展趋势、工作规律、政策建议等方面研究,为政府决策和政策设计提供支撑。加强“全国农业科教云平台”建设,举办农民教育培训论坛,大力选树高素质农民发展典型,在全社会树立支持、尊重、关心高素质农民的良好氛围。

记者:今年是“十四五”开局起步之年,今年农民教育培训的重点工作是什么?

答:今年,我们将按照“需求导向、产业主线、分层实施、全程培育”的思路,多措并举、扎实推进,全面激发农业农村创新创业活力,广泛充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有效带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保障乡村振兴人才供给。着力抓好四个方面工作:

一是精准实施四个专项行动。中央财政补助培训60万人,以市、县级为主体围绕主导特色优势产业集中开展全产业链培育,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能力提升、种养加能手技能培训、返乡下乡者创业培植、农业后继者培养等四个行动,打破传统培训模式,推进分层分类培养高素质农民。

二是推介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联合教育部开展乡村振兴优质校推介,促进涉农职业院校围绕乡村振兴战略,聚焦涉农人才培养主业,培养适合区域农业农村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三是引导涉农高校服务乡村振兴。引导支持涉农高校利用丰富的教育资源,培养农村高素质人才;组织跨学科专业团队下沉重心,到基层做科研、抓推广、搞示范、育人才。

四是强化过程管理和评价。利用好“全国农业科教云平台”,实现培训过程的在线监测,将农民教育培训纳入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考核目标任务,利用信息化手段广泛开展培育对象满意度评价。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孙眉)

原文链接:http://szb.farmer.com.cn/2021/20210402/20210402_006/20210402_006_5.htm

责任编辑:徐行 汤海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