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首页 > 新闻 > 人才培养 > 正文

【新闻特写】在教学“接力”中谱写“狮山大爱”

核心提示:眼下,有少数老师选择“居家办公”。这几日,老师们心手相牵、团结相助,通过互帮互助完成一次次教学“接力”,在共克时艰中谱写“狮山大爱”。

眼下,有少数老师选择“居家办公”。

这几日,老师们心手相牵、团结相助,通过互帮互助完成一次次教学“接力”,在共克时艰中谱写“狮山大爱”。

一场团结的“接力赛”

10月26日清晨6:30,天空刚刚露出鱼肚白,家住汉阳的青年教师李俊便和往常一样驱车赶往华农。这天上午8点,他要给同学们讲授有机化学实验课。

车行至小区门岗处时,他才得知自己需要在家办公。“这可怎么办啊?离课程开始只有1个多小时的时间,还是大清早,找其他老师帮忙代课都不一定来得及。”想到可能会耽误上课,李俊满脸愁容。

情急之下,李俊立即向学院领导报告了情况,并想办法联系可以代课的老师。“有机化学课程组马济美老师家住校内,时间紧急,联系她或许能帮上忙。”想到这里,李俊硬着头皮拨通了住在校内的马济美老师的电话。

彼时,电话那头的马济美老师因为身体不适还在休息,看到手机上李俊老师的来电,马济美立刻清醒过来,“这个点来电话,必定是有要紧事吧。”得知李老师的情况后,马济美毫不犹豫地答应帮忙代课。挂断电话后,她立刻起身收拾、调整状态,并提前25分钟到实验室开门,做好实验课准备。

为了保障第二天一大早理论课的授课效果,李俊思来想去还是决定请同在讲授《有机化学》课程的李雪刚老师帮忙。得知情况后,李雪刚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他说:“平时课程组的老师们就非常团结,互帮互助是团队的传统。前阵子自己的腿不慎受伤,团队老师们也为我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团结的有机化学团队

团结的有机化学团队(理学院 供图)

尽管两位老师帮忙解决了燃眉之急,但由于封控需要持续5天,后面的两次实验课如何上,依然是摆在李俊面前的一个难题。

“各位老师们,我因封控在家,明后天下午的有机化学实验课需要请老师们帮忙代上,请问哪位老师有空呢?不胜感激。”当天晚上6时许,李俊在有机化学课程组群里发布了这样的求助信息。

“明天下午的实验课我可以带!”“后天下午的课我可以带!”让李俊感动的是,消息发布后,徐胜臻老师、吴园老师第一时间在群里表示可以帮忙代课。

“每位老师答应帮忙后,还和我进一步了解了学生特点、课程要求和下次课程的安排等情况,甚至还有针对性地进行了一番备课。”李俊谈到,“尽管只是一件小事,但老师们所展现出的团结互助精神和对课堂的敬畏让我深受触动,更让我感受到了集体的温暖和力量。”

“邻里”之间的教学“营救”

同样是在26日一大早,外国语学院外教LYATA正从瑞湖天地小区赶往学校上课。一出大门她便“懵圈”了——小区在昨晚凌晨3点钟通知居家办公!

“糟糕,我的学生怎么办?”“今天的课程怎么办?”她一边给教务秘书陈啸和学院办公室主任李钰婧两位老师打电话,一边准备调试设备进行线上教学。此时,离上课时间不到20分钟了!

而这时,更糟糕的一幕出现了。或许是因为紧张,也或许是因为对上课软件的中文界面的专业术语不太熟悉,她尝试操作了很久不见课堂“运转”。

“当时,我真的真的特别焦虑!” LYATA回忆到。她尝试拨通了一个很懂中文的朋友的电话,但电话那边一直占线……

QQ图片20221102092628

LYATA与柏灵开启视频连线帮助(外国语学院 供图)

情急之中她想到了同一个小区有一位同事柏灵老师,她也应该封闭在小区,说不定可以帮助她调试设备!这时离上课时间还有5分钟!

柏灵老师接电话便爽快地答应了LYATA的请求。她正欲飞奔出房间的时候,心里一想:虽然是“邻里”但不能“串门”。她索性拿起手机,开启微信视频聊天,直接指导LYATA具体操作。

开麦、关麦、共享文档、分享白板、师生互动、课堂管理、随堂测验……短短两分钟,柏灵和LYATA快速沟通解决了软件问题,并在开课前1分钟调试完毕,课程得以正常开展。

“就像一场‘营救’,真是紧张到了嗓子眼了!”LYATA回忆到。她说,这期间有学院的技术指导、有老师们的相互帮助、有学院领导指导教学,“一切都会慢慢变好的!”

据了解,外国语学院从10月17日开始摸排学院师生网课情况并给予技术指导,鼓励学院老师们团结互助、共克时艰。

团结互助的“大家庭”

同样的一幕幕互帮互助,发生在每个学院、每时每刻。

“听说你住办公室啦?”“有什么可以帮助你的吗?”“洗漱不方便的话到我宿舍吧!”就在前几日,工学院青年教师谢坤收到了同事李宇飞伸出的“橄榄枝”。

原来,因为小区封控,谢坤不能回家,考虑到本周还有4次重要的课程,他干脆把“家”临时安顿在了办公室。

得知谢坤在办公室“安营扎寨”,学院的老师们纷纷向他询问是否有生活困难,这才有了李宇飞发给他的“问候”。谢坤说,不单是李老师,学院明庭庆、瞿明丽、王贤波等老师还到他办公室慰问并解决实际困难。

这已经不是谢老师得到的第一次帮助了。他回忆自己刚入职的时候,王树才老师曾帮助他一起为《机械创新设计》“磨课”,还邀请他到课堂上旁听观摩,“那段时间很开心,每次课后与王老师一同从教室回办公室的路上,王老师总是结合自身的经历告诉我如何去更好地理解这门课程的精髓、讲好这门课程的重点。”

DSC_6623

谢坤正在办公室办公,身后是“行军床”(记者 川竹 摄)

谢坤是2018年刚入校的青年教师,对华农的校风学风一直感慨。“工作中的点滴,总能让人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他说。

在植物科学技术学院,邓南燕老师承担的《农业气象学》课程临时转为线上。听说此事后,同课程组的郑冬晓老师甘愿做了起邓老师的“课程助教”,她主动提议由她来代替邓老师线下授课,邓老师则线上答疑,两位老师同上一堂课让同学们“大呼过瘾”!

没有电脑如何开展线上教学?这可难住了同样居家的林忠旭老师,他承担的《植物生物技术A》一周有几次课程安排。当天林老师急得团团转,同课题组的涂礼莉老师听说后,立刻为他“同城快递”送去了电脑以解决“燃眉之急”。

渐渐地,互帮互助的精神在师生中相互延传。

公共管理学院热孜万古丽•萨依提同学来说怎么也想不到,自己竟在乌鲁木齐家中网课长达两月之久。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这期间“有煎熬、也有困惑,但更多的是老师给自己的感动”。

“我原来总觉得网上课程会很难、很枯燥,没想到单老师会关注我们每一位线上的同学,经常通过‘私聊’为我们解疑答惑……”他说,每次课上单老师“线上的同学听得见吗?”的话语都会让他倍感温暖。

单玉红老师说虽然与有的同学从未谋面,但她不会落下任何一位同学。每次课上,她总会额外关注线上同学,为他们专门留言、留作业、留课间,询问并解决他们面临的困难。

同样在公共管理学院,2021级土管的德西拉姆说,胡小芳老师上《工程制图与识图》同样特别照顾线上同学,她还经常利用课外时间给线上同学“开小灶”——单独视频连线讲解课程重难点。

“线上可能阻挡了很多事,但无法阻挡温情与爱。”热孜万古丽•萨依提的这句评语,恰是一所“有温度的大学”当前互帮互助、团结共进的最好写照。

(记者 川竹 匡敏 通讯员 李钰婧 曾令子 审核人 吴义生)

责任编辑:蒋朝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