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首页 > 新闻 > 华农人物 > 正文

【我爱我师】三十年,刘安国的华农气象

核心提示:两次教学质量一等奖,一次湖北省教学改革成果奖,三十余年一线教学经验......这位年近花甲却饱含热情、勤恳踏实的气象学副教授用人生书写了三十年华农气象。

_MG_8003

刘安国(供图黄嘉伟

_DSC8911

刘安国正在上课(供图黄嘉伟

南湖网讯(学通社记者王一鸣)刘安国总是说:“我喜欢云,喜欢天空,气象令我难以割舍。”

两次教学质量一等奖,一次湖北省教学改革成果奖,三十余年一线教学经验......这位年近花甲却饱含热情、勤恳踏实的气象学副教授用人生书写了三十年华农气象。

与“天”相连的人生

上大学之前,刘安国在家种了四年地。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格外辛苦,但这并未磨灭他对知识的渴望。1977年,20岁的刘安国考入南京气象学院,学习农业气象学。本科毕业后,他来到华农继续研究生学习,并于1985年留校任教。务农时,他靠天吃饭;研究气象学,他“看”天吃饭。天空把刘安国的两段人生连在了一起。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校十四个专业开设有气象学相关课程,但气象学教师紧缺。刘安国便挑起大梁——每年授课都在700学时以上,最多的几年达900多个学时,将近现在工作量的两倍。“年轻时,我的嗓音清澈洪亮,现在它已经嘶哑浑浊,嗓子和我快要一起退休了。” 他打趣地谈起自己三十余年的教学生涯。

那时,华农不仅缺气象老师,也缺少气象资料。虽然建设在稻田边的气象站条件简陋,不时还有老鼠咬坏线路,但它却是积累气象经验的“教材”,并且承担着为农业研究提供数据的重任。

从1983年起,还是研究生的刘安国就开始与李京老师一起辅助气象观测员在气象站进行观测。温度、湿度、太阳辐射等,一日四次的机械性观测令人乏味,但刘安国却干得很起劲。

每年春节,他都会留在气象站值班。耳边响起鞭炮声,远处的烟火映入眼帘。在这万家团聚之时,他仍像钉子一样“钉”在气象站。有几次,刘安国的女儿患病,他心急火燎,但还是测完数据才赶回家。他讲:“气象瞬息万变,不到测数据的时间,我就不能走。”

1995年,刘安国发现华农与江夏的气象资料高度一致,基本上可以互相代替。据此,他建议在各项研究中使用江夏的气象数据,校气象站也停止了日常观测,节省了人力物力。

从1983年到1995年,刘安国一测就是12年,12年的观测使他掌握了武汉地区所有的气象现象,练就了过硬的专业能力。学生遇到的气象问题,他全都能解答。12年的观测也让他养成了观察的习惯,即使不在气象站,他一闲下来就会抬头观察空中的云,不时掏出手机看看气象部门实测的气象数据。

“它从哪儿来,到哪去,成因是什么?这些我都能说个八九不离十。我喜欢华农的天空,也热爱自己的气象工作。”他指着天空中的一片云,笑着说。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相关阅读
关键词: 刘安国 气象学
    责任编辑:付左洋